要减税而不是消费券

突如其来的疫情,给消费行业带来沉重打击。今年许多行业的糟糕业绩,大概率难以避免。如何帮助企业走出困境呢?最近,很多经济学家都提出一招:发放消费券,刺激经济。

用刺激消费提振经济,是主流经济学家的主张,其理论依据是「消费乘数」:消费拉动生产,生产再拉生产,环环相扣,经济车轮自然运转起来——事情真是这样吗?当然不是!

消费从来不是经济问题的核心。疫情期间,全国人民的消费并没有停止,并且大部分人是纯消费。线下消费不太方便,网购基本正常,只要想花钱,没人拦得住。

如果消费能解决经济问题,还有什么可担心呢?真正的问题不是消费,而是生产。生产不尽快恢复正常,消费就是坐吃山空。

2008年经济危机后,中国很多城市有发放消费券的实验,最早开始的是杭州。

2009年春节,杭州市区两级政府向民众发放过消费券。首批消费券总计1亿元,对象为低保和困难家庭,退休职工和学生,内容为生活必需品、家电、学习文具;第二批6亿元消费券春节后发放,一般餐饮娱乐、社会服务和商贸服务都可以使用。

杭州消费券有浓厚的扶贫助学色彩,并由市区两级政府出资发放,当时一经发出,广受好评。相比于发现金,消费券只能用于消费特定种类商品(食物、家电、小商品和教育),因此被认为是扶弱济贫的「穷人福利券」。

当然,杭州发放消费券主要目的,还是刺激消费。杭州政府测算,一期消费券拉动效应为2.06倍(指每1元消费券拉动2.06元个人消费),家电产品则为5.4倍。不过这些数据隐藏着一些假象。

一个人原本夏天打算买空调,因为消费券,冬天提前购买了。财富生产没增加,「刺激」消费是对未来的透支。提前支付的「繁荣」价值何在呢?人们热烈赞美「刺激消费」,这是不得不思考的问题。

中国多数城市的财政状况,不能和杭州相比。财政没盈余,政府就发消费券,相当于把「请客吃饭」的钱记在债务栏,最终还是企业和纳税人承担。如此「刺激消费」,只得一时爽快,经济问题并没有解决。

不顾财政状况和长期负担,竭力呼吁「政府发红包」,是在鼓吹坐吃山空,败坏财政纪律。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民粹主义行为。

当然,有些人主张,消费券由全民买单。央行放开货币的口子,直接给居民发钱。听起来不可思议,实际上「直升机撒钱」的刺激消费模式,一直萦绕在很多经济学家脑中。

通货膨胀并非没有成本,它的代价是社会性的。消费券涌向纯消费的下游领域(比如零售、娱乐、旅游等行业),少数得到光顾的行业成了幸运儿,其他行业被挤压。凭空制造出来的消费券,会带来货币贬值,物价上涨,行业艰难,而不会有真正的改善。

想真正改善经济,重要的是恢复生产,减轻企业负担,使其恢复盈利能力。劳动者回到工作岗位,参与创造财富,为此赚到钱,消费能力自然提升,根本无须刺激。

当然,消费恢复不是均匀的。一些行业恢复慢,有些行业出现了爆发性反弹,这是消费者自发选择的后果。企业根据消费者的需求调整生产,效率才会更高。

疫情结束,政府应当如何减轻企业负担?全面解除疫情期间建立起来的各种管制。复工复产要批条子,这种限制要铲除;生活和医疗卫生用品的价格管制,应完全放开。此外帮助企业最直接、最有效的措施,是减税免费。

疫情期间,很多人能安心宅在家,是因为企业在发工资。企业发得起工资,因为有资本积累(资本积累不足的企业,第一时间就倒闭了)。无人上班的日子里,企业承担着各项成本,其中包括税收。政府应当大力减税。大疫之后,休养生息,这是自古以来常见的做法。

政府应当允许企业免缴员工社保和公积金。疫情造成的伤害,不该由企业全部承担,员工承担一部分,也合情合理。

疫情期间,一些企业老板继续给员工全额发工资,足额缴纳社保和公积金,员工提出减薪工作,也被老板拒绝。这些做法很是鼓舞人心。

但是,请不要忘了,给员工减薪,甚至裁员的老板,他们的做法无可厚非。想尽办法让企业活下来,是企业家最大的责任。企业一旦倒闭,员工也是受害者。

最近一段时间,包括湖北省在内的很多省市,都提出减税政策,允许员工社保和公积金缓交。减税不妨力度大一些,所谓「缓交」,最好可改为减免。

企业不是空洞的组织,它的舒展向好,将使员工和消费者在内的所有人受益。如果觉得给企业减免税费不够直接明确,可以减免个人所得税,所有人都能看见收入增加。

从操作可行性来说,减税免费也比发放消费券简单得多。疫情之后,税务人员多放几个月假期,国家经济只会变好而不是变差。

未经允许不得转载:唯爱物语 » 要减税而不是消费券

赞 (0)

评论 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