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月收入上2万的只有70万人?

网上公布一图,据说是专业机构的,2019人均收入分析报告。

也就是说,月收入大于2万的,只有70万人,小于500的有2.2亿,小于800的有4.2亿,小于1000的,有5.4亿。

我相信这里面有很多是小孩,哪怕你爸爸是马云,只要你没参加工作,那还是没收入嘛。

所以我们不去讨论数值小的那部分,那部分没有参考意义。

数值大的这部分也让人很惊讶,月收入大于5000的,只有7000万;大于1万的,800多万,大于2万的只剩70万了。

说实话,这数字,我很难相信。

当然,这份报告是专业机构给的,人家吃这碗饭的,咱也不好表示质疑。

我权且相信他们的统计是准确的,即便如此,这份报告也没啥价值。

因为:你关心中国人挣多少钱是没意义的,不如关心中国人花多少钱。

之所以会产生这句话,是因为没有中国人真的会告诉你他赚多少钱,事实上,这本来就是一笔糊涂账。

我给你举个例子。

比如广州那个卖鸭腿饭的老板,有7栋楼在收租。

如果在网上,他可能很随意的就说出来,自己有7栋楼在收租,你注意,是7栋,不是7套。

但真让他报税的时候,这些也许就变成一笔糊涂账了。或许他最后能告诉你,虽然他是收租的,但是今年亏损了。

你不要笑,这很常见。收过路费都能亏损,收租为什么不可以呢?

我再给你举个例子。

以前二胎没有放开的时候,我们有个供应商,一个老板在饭桌上跟我们聊他二胎罚款的事情,他属于超生,缴纳了家庭年收入的三倍。

我们问他交了多少钱,他说不到20万,也就是说,他的家庭年收入只有6万多。

他太太也在他公司,两口子平均一下,每个人每个月不到3000块,几乎是卡着当时的个税起征点给自己发工资。

严格意义上讲,你说他们两口子月薪不到3000,是不是事实?

是事实。

工资单上很清楚。

但这件事和他们的消费能力有没有关系?没有。他们家光排屋都有好几套。

中国有很多老板是公私不分的,他往往会把个人消费用公司的钱去买单。

严格意义上讲,这是违规的。

正确的做法是什么?

公司的钱就是公司的,个人的钱就是个人的,公司的钱如果要归到个人名下,要变成你的工资,奖金,或者股份套现,你再拿去消费。

理论上是这样。

但你真的要把诸如上述各种事情执行到底,需要大量的资源。

我给你举个例子,比如在美国,这种事很难发生,因为他们各个环节卡的都很牢。

在美国,你说你拿着一麻袋现金去买房,可不可能卖给你?不可能。

你拿着一麻袋现金去存钱都不让你存。

他们有非常复杂的流程,所以华人赴美,首先要适应的就是税务和律师。

你得给自己找个税务顾问,给自己找个法律顾问,弄清楚各种细节,否则你随时会引来大麻烦。

但你知道这个代价是什么?

美国一年20万亿美金的GDP,光律师们就耗费了1万亿。

也就是说美国一年的经济活动,有5%都消耗在各种诉讼上。

而对比过来,我们在这上面的损耗非常小。

这就是告诉你,任何事,都有代价,弄清楚一件事,得花钱的。

很多公知给你讲故事的时候,从来不谈价钱。

他们总是给你讲,某家饭馆的服务特别精细,但他们没有告诉你,要收取15%额外的服务费。

中国人绝大部分还是图实惠的,甭管他有钱没钱。

你看到很多人跑去巴黎,排队买奢侈品大牌,觉得他们很有钱,其实她们只是图便宜。

因为她们在国内也要买,去产地买,价格低,免税,她只是为了省钱。

有的那人,上飞机前穿一双要扔的旧鞋子,穿一身要扔的旧衣服,背一个要扔的旧包包。

到了巴黎直接奔赴奢侈品店,一身倒置好,旧的扔掉,穿戴齐全就回来了。

你看着她们买奢侈品一掷千金,真让她们掏个十欧的小费,扣扣索索舍不得。

这个细节很清楚的反应了国人现阶段的消费理念。

买房他们肯的,因为那是投资,他是为了能涨,要是房价不涨,所谓刚需马上消失。

买豪车,买奢侈品,他们肯的,因为能够拿出去让别人看到,有面子。

LV的垃圾桶,LV的垃圾袋,C.Gilson的内裤,你看看国内有没有销量?

没有的。

你又不是超人,你总不能把内裤穿在秋裤外面。

人家看不到,贵有什么用呢?

富贵不还乡,如锦衣夜行。

所以你想一想,假如我们搞成像美国那样,把每个人的收入弄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,好不好?

当然好,我相信绝大部分人都举双手赞同。

代价是,每年花费10%的收入在这件事上面。你再去问大家,肯不肯掏腰包,全都不吱声了。

我给你举个例子,90年代的时候,我念中学,我妈在物价局工作,暑假里我常常跟着她社会实习。

物价局今天比较安耽,大家不太熟悉了,90年代是个很active的部门。

因为那个时候市场经济活动比较混乱,很多人对商家不明码标价,以及各种价格的大幅度波动都有不满。

比如医疗,教育,这些领域的价格,在当年都是非常敏感的社会话题。

那个年代还有计划经济意识形态的残留,物价局主观情绪上,还是希望把一切都弄清楚,虽然市场已经放开了。

他们指望彻底弄清楚市场里不同商品,不同服务的价格波动,然后有效的管理起来,如有违规,进行查处。

但一接触就发现预算不够。光靠编制内的那点人,企图控制市场,根本不够。

控制不了怎么办呢?那就招了一堆临时工。编制你是没法扩大的,一个局多少人就多少人,活干不完,咱就招编外人员。

人多了一定能搞定么?不一定的。

编外人员不是铁饭碗,一点顾及都没有。你给了他临时的权力,他马上就到商家那里吃拿卡要,引起一堆问题。

那怎么办?是不是还要监督这帮人?怎么监督?

继续扩大队伍?招更多的人?

这就像过去是一个人写代码,写不完,招来10个人,越写BUG越多,又招了10个来改BUG,20个人,需要分工,测试团队,又10个,需要职业的管理者,又招了5个项目经理,项目经理们开始扯皮,又招了项目总监……

最后一个人的活,你整50个人,都搞不定,这在软件工程里叫做《人月神话》。

当年物价局遇见过一样的问题,只可惜那年代《人月神话》都还没出版。

最后搞不定怎么办呢?只好放弃。不再那么active,不再企图从细节上控制市场。

他们不再需要编外人员,说白了,就是领导弄明白了,现阶段,这事儿弄不成。

所以后来的方式就是如果有人打举报电话,那就去查,如果没人举报,就随它去吧,市场自有市场自己的调节方式。

这就是我们的现实,你告诉老美花很多钱在税务顾问,法律顾问上,他们能接受。

你告诉咱们的人,他们不能接受。即便打官司,他们都想着免费。

所以书在美国卖的非常贵,因为老百姓接受知识付费。但是在我们这里,互联网的宗旨一定是免费的。

你只要说免费,可以白嫖,马上会发现所有人都支持你,只要说收费,切~,一哄而散。

那我们怎么办呢?弄不清楚收入,怎么调节贫富呢?

我们有适合我们情况的办法。

四个字:外汇管制。

说白了就是肉烂烂锅里。

我弄不清楚你的收入是吧,我也不想弄清楚了,反正你的钱不还是在这个市场里花么?

就像我前面说的那个小公司的老板,计划生育我只能罚你们家20万,感觉有点欠。

但你的钱能干啥呢?你只能买房嘛。

你买的房子的价值主要集中在土地上,也就是说,我通过卖地,又把钱拿回来了,这钱又可以修地铁,修公路,雇佣民工,提供就业。

钱,始终在自家经济体里内循环。

当我想调节贫富差距的时候怎么办?

比如你买了一堆的商铺,平常你收房租,转嫁给消费者。还特么跟我哭穷说你收房租收亏损了。

我雇不起一堆人去查你,没问题,我有别的招,咱走着瞧。

现在就业不景气,我只要许可摆地摊,摆地摊抢的谁的生意?难道能抢淘宝的?抢的只能是实体店铺的生意。

好,三个月内,是实体店铺老板兜里的钱,转移到了摆地摊的人兜里。

三个月后呢?实体店铺开不下去,哥不租了,谁继续买单?自然是店铺的业主买单。店铺的业主兜里的钱,转移到了摆地摊的人兜里。

你看到了,总有办法来调节。

你说你鬼灵精,想抵押商铺,我可以通知银行,降低比例;你说你要卖,我可以限售。

你生气了,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,咱以后都不做朋友了,我以后再也不会买,看你的土地怎么卖。

没事儿,你放心,赶明儿鼓励一下,你又会买了。

办法有一千种,成本都不高,这比耗费大量GDP在律师身上,更能提高大多数人的幸福感,尤其在一个大多数人收入还不高的阶段。

咱们作为老百姓,如果真的想知道别人的收入,看这种数据是没用的。

我教你个最简单的办法。

你去看看自己所在城市,那些每年学费超过10万的私立学校,除了长江七号里面那种极特殊的情况,这些家庭的月收入绝对都在4万以上。

把这些年学费超过10万的私立小学,私立初中的在校生加起来,乘以2(父母),再乘以2(没统计高中,大学的那些家庭),你所在城市月收入大于2万的人,只会比这个数字多得多。

未经允许不得转载:唯爱物语 » 中国月收入上2万的只有70万人?

赞 (0)

评论 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