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要无原则讨好年轻人

今天是五月四青年节,按理我该说些讨好年轻人的好话。比如赞美当代年轻人有眼界、有激情、有梦想、有创造力,少年强则国家,等等。这样的话语在当代年轻人那里总能找到印证,年轻人也乐于倾听这些赞美。

昨天bilibili 在央视投放广告《后浪》,演员何冰做了一番慷慨激昂的演讲。“那些抱怨一代不如一代的人,应该看看你们;就像我一样,我看着你们满怀感激;因为你们这个世界会更喜欢中国,因为一个国家最好看的风景,就是这个国家的年轻人。”

好久没看过如此讨好年轻人的文字。何冰的演讲感情充沛,很有感染力;正是他的激情澎湃,朋友圈的转发浪潮,让我感到不安,决定写些不合时宜的话。不是为批评这则视频,而是想谈谈自己眼中的“后浪”。

“后浪”是不是总比“前浪”强?答案显而易见,并非如此。如果年轻人总比他们的长辈强,做得好,那我们可能已经生活在天堂。

事实上,人类历史波折坎坷,没有什么螺旋式上升,更多是各种曲折回环,有时文明冲上顶点,突然一个浪头打下来,跌到摸不着边的黑暗。最近几十年中国足够幸运,很多人才产生了“历史一路向上”的错觉。

历史并非一路向上,年轻人也如此。有时候,一代年轻人接受到好教育(通常非年轻人之功绩),眼界大开,见识非凡,顿时亮得耀眼;有时候,一代年轻人闭目塞听,愚蠢疯狂,让人心生绝望。同一民族血脉,在特殊历史情境下,年轻人竟会比他们的父辈祖辈还无知。

改革开放初期,弗里德曼访问中国,很多中国官员都去听他的讲座。弗里德曼惊讶地发现,那些聪明机敏的年轻官员们,对“市场”、“价格”这些知识茫然无知,听都没听说过。年纪稍大点的,多少知道一些,也是持负面评价。只有一些上了年纪的老官员,他们听得懂弗里德曼说些什么,很快就能理解市场运作。

中国的改革开放,事实是由一群老年人推动的经济复兴。从最上面的总设计师,到中间执行的官员和学者,基本接受过旧式教育,多少还能理解市场。那时候,“后浪”并不比“前浪”强,所幸他们也没把“前浪”拍死在沙滩上。

承认年轻人并不总比长辈强,“后浪”掀起狂风怒浪,不意味就是时代进步——老老实实承认这一点,是评价年轻一代的前提。无原则地吹捧年轻人,通常别有用心,年轻人自己也要警惕。

年轻人最宝贵的是什么?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激情、热情、有活力等等。事实上这些东西没什么可新鲜。谁没年轻过呢?现在很多年轻人总觉得,自己又潮又酷还有想象力,有活力得不行——要说到激情无悔,谁能和1960年代那批年轻人相比呢?现在他们回想起来,又有多少人津津乐道,回味无穷呢?更多的只怕是悔恨和自叹荒唐吧。

没有理性的激情,很快就会冷却,变得毫无意义。人类最宝贵的品质是理性,这对年轻人同样适用。年轻人可以有激情干劲,前提是保持理性,将精力发挥在正确的事业中。要保持理性,就得宽容异己,尊重不同意见——这就需要年轻人保有自由精神。

没有自由精神的年轻人,激情会让他们狂热;看到不同意见,就追上前一顿撕咬。或者他们蔑视传统道德,热衷于举报告密。当然,为了寻求合理化,国家民族这些大词,很快就成为他们的挡箭牌。

过去两年,我曾写文章谈当代中国年轻人,称赞他们身上有一些长辈没有的品质:讲礼貌,守秩序,在公共场合有公德心。但有一样,他们大概做得不如长辈好:对于看不惯的言论,很多年轻人养成举报告密的习惯。

这样的恶习,一开始在课堂上,后来是网上对骂。一直到发展到粉丝追星,也要挖黑料举报,希望搞臭对方,封杀异己。这两年在网上看到了很多这种操作,作为老网民,时常觉得头晕目眩。

中老年人因为可怕的历史记忆,多少有些心理障碍,不敢明目张胆。现今很多年轻人,没有历史羁绊,他们在各种大词的鼓舞下,心安理得地举报,理直气壮地踩踏,真是让人悲叹。

这两年我一看到有人说,当代中国年轻人“热情、自信”,在海外如何如何,我就在揣测,别又闹出什么笑话吧。今天是五四青年节,在这充满激情的节日里,我就忍不住泼一点凉水。

年轻人激情有馀,理性不足;而热情离狂热很近,自信往往变成自大。相比热情洋溢、自信满满,我还是更喜欢谦虚谨慎,哪怕有些害羞迟疑。虽然看起来一点也不酷,至少让人安心。

未经允许不得转载:唯爱物语 » 不要无原则讨好年轻人

赞 (0)

评论 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