像地摊经济一样,顺风车也应迎来春天

3月份起,成都为应对新冠肺炎大流行造成的失业现象,启动“地摊经济”:在不阻碍交通的情况下,允许商贩摆路边摊。

疫情期间,很多人失业了,摆摊这个行当门槛很低,打个临工,临时过渡一下,这个过程对失业的人来说,显得格外重要。对社会而言,也避免了失业震荡。

施行两个月,政府没花一分钱,就激活8万个就业岗位——胜过许多城市数以亿计的“刺激消费”工程。

一时之间,“地摊经济”席卷全国,许多城市都放开对路边摊的管制,连中央文明办也明确要求,今年的全国文明城市测评指标,不再将占道经营、马路市场、流动商贩列为文明城市测评考核内容。

地摊在城市里从来就没消失过,给一点缝隙,透进阳光,它自然会生长起来。可以想见,在今年这般经济情景下,“地摊经济”将活跃一段时间。城市里的烟火气,正在一点点修复。

这就是我常说,放开严苛管制,让市场创造就业,经济自然慢慢修复。除了地摊经济,还有没类似的领域呢?当然是有的,我举一个小例子吧——顺风车。

顺风车是分享经济和平台经济的典型代表,车主把空出来的座位分享给有需要的乘客,方便后者的出行,自己也省一些油钱,之前很受用户和车主的欢迎。尤其跨城顺风车业务,让一些乘客在回家旅游等情况下实现了快速的”门到门”。

可以说,顺风车是城市市内和跨城交通很好的补充。而且在互联网平台的参与下,也使其更规范,利于安全和管理。通过平台下单、确定路线和价格,让信息更透明,这避免了许多无谓的争吵。

后来因为两次安全事件,顺风车被反复整改,全行业陷入低谷。艾媒咨询日前发布的《2019-2020中国顺风车专题研究报告》显示,2019年,顺风车用户数量在经历多年的高速增长之后,猛然下滑23%。

但是,仍然有将近2亿人在使用顺风车。只要还有需求,野火就烧不尽,就像城市里被打压多年的小摊贩。

很多人追求绝对意义的、没有任何意外的“安全”,并由此主张禁止顺风车上平台。这种主张将需求逼到地下,使“黑车”“拼车”复活。危险并没有解除,只是看不见了而已。真正解决问题的,恰恰是平台化的顺风车。

顺风车被喊打喊杀的一年多时间,不少地方提出要求,顺风车要“回归”本质,不能盈利,另外还有其他各种各样的要求。比如上海规定,乘客上车地点,只能在司机出发地周边半径1公里范围内,或者在必经路线附近。还有一些城市规定,顺风车只能市内进行,不能有跨城业务。

有专家的说法是,不能以经营性服务的标准,要求公益性的互助行为。确实,顺风车不同于网约车,在很多方面不应以经营性服务的标准去要求,但如果将顺风车被定义为“公益互助”,是否意味着平台不允许盈利呢?那实在是有点过了。

不要忘了,平台也要承担成本,还要冒着万一出事再次被“叫停”的风险。纯粹让他们不赚钱做公益,怎么做得好呢?

在行业龙头引领下,顺风车的安全性不断提高

最近一个多月,滴滴陆续重启湖北、河南、四川等地顺风车业务,公众反应很平淡。很多人都在感慨,复出的顺风车,怎么变得那么难用啊?车怎么这么少呀?这样的政策之下,不关闭平台就不错了,还要啥自行车!

总而言之,从顺风车安全事件之后,管制略为僵化呆板,基本是反效率、反增长的思路。刷脸验证、录音、语音提醒、实时报警等功能都已经上线了,如果还在以“安全”的名义施行管制,实在太站不住脚了。

在当下“地摊经济”兴起的日子,是该放开出行领域的管制了。相比“地摊经济”的分散,顺风车行业更具有平台经济效应,而且不花财政一分钱,不费政府一点事。打车便宜了,民众出行方便,这也有利于经济复苏。

只要顺风车还有价格实惠、共享便捷、舒适便捷等优点,这个行当总会恢复过来。忽如一夜春风来,千树万树梨花开。希望疫情之后,放松管制、让经济复苏的这一股春风,能早点吹到出行领域。

未经允许不得转载:唯爱物语 » 像地摊经济一样,顺风车也应迎来春天

赞 (0)

评论 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