共同成长的轨迹

孩子和同宿舍的同学闹矛盾了,深夜给父亲发微信,“爸,我不想在这里读书了?”

“那你计划做什么?”问清事情的原委,他反问孩子。

手机那边是一串串长长的沉默……

“爸,我真的感到很孤独。”孩子微信里的文字让他的心蓦地一疼。

孩子今年大二,自小就不爱说话,有时脾气还很大。他感到这是近二十年里,孩子第一次和他敞开心扉,吐露心声。

“因为我没有什么爱好,宿舍这几个同学平时爱在背后说人闲话,我特别看不惯……就和他们大吵了一通……心里特不舒坦。”他静静地听着孩子发过来的语音,捕捉着敏感的字眼,想着该怎样回复。和孩子交流问题,他往往喜欢“曲径通幽”,不直接了当地说“你应该……”此类的话。

“孩子,你能体会到孤独,说明你长大了。孤独的人能时刻反省自身行为,能寻找充实内心的东西,孤独的滋味需要不断反刍,这种快乐的享受,只有经历过孤独的人,才能感受到。”顿了顿,他继续在微信里敲字,“和同学闹了别扭?没什么的,明早起来,就什么事情都没有了。”

“我毕竟骂了他们,他们会不理我的。”孩子微信里显出隐隐的担忧。

他微微一笑,“那要看你能不能低下身子,给他们道个歉。”都是从学生时代过来的人,同学之间哪有什么“深仇大恨”,最多“敬而远之”,聚在一起求学,就要珍惜这难得的缘分。

孩子有些不解,从小学到高中,他和同学相处融洽,深怕这次坏脾气“爆棚”,会伤害到舍友。他敲字,“你的认错,不是显得你无能,你妥协,反而显出你的诚恳、谦卑和大度。”他相信,孩子看到这句话,难过的情绪一定会得到缓解。

人际交往,是人生中一门重要的课程,在孩子进入大学之前,他就潜移默化地给了孩子很多“暗示”,今晚也算是“复习”一遍。

“我们每天都在人群里生活,有你看不惯的人,也有看不惯你的人,这些都是很正常的现象。问题的关键是,你怎样去适应并处理好这些微妙的关系,以后你要到陌生的地方去工作,总要学着先适应环境吧?”他知道,孩子一向懂事,对他的“教导”方式还是认可的,所以他也珍惜难得的聊天机会,拉近与孩子之间的距离。

时间是深夜00点,父子俩在微信聊天中“失眠”。

他突然想到“境由心造”这个很有禅意的词语,不想用这样开悟的结论来高调宣扬,他刚打出几个字,希望孩子“与人为善”时,孩子立刻回复“善极是恶”,他连忙收手,“那就适可而止。”一个人能中规中矩地长大固然好,能够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,做到不卑不亢,不偏不倚,终究要经历探索和经验总结,“说教”有时会显得很偏颇,分寸靠着自己去慢慢拿捏。

看着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,如果真正探讨起来,那其中的学问却深奥无比,和正在成长的孩子来交流,还需要把握一个“度”。

互道晚安之后,他突然很期待孩子能经常和他这样“探讨”。这样的方式,像朋友般坦诚,唯有这样,父子俩才能见证共同成长的乐趣和轨迹。

未经允许不得转载:唯爱物语 » 共同成长的轨迹

赞 (0)

评论 0